港股基金的狼又来了,上车还是下车?

这两天港股的消息有多了起来,为什么呢?原来是又创了新低,13个月来的新低,先来看两个新闻

图片
图片

除了「否极泰来」,就是「悲情」,没看正文,就光是看标题就觉得够惨了。如果说A股今年是横盘震荡的一年,如果抱紧了新能源和军工的大腿,甚至还有大赚的可能。但是港股就不一样,似乎一直在跌跌不休,自由落体运动,一点好日子也没给投资者。但是在2021年初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气氛还不是这样。

图片
图片

现在回看李首席在1月份和2月份的观点,是不是有点恍如隔世,所以说经济学家的嘴是最不可靠的。

11月30日,恒生指数开盘后一路向下,跌幅一度超2%,低见23175点,临近尾盘跌幅有所收窄,终报23475点,跌1.58%,刷新自2020年10月以来的13个月新低。另外,恒生科技指数收报6028点,跌2%,距成立以来最低点仅高270点。恒生指数比年内最高点,跌了大概28%左右;恒生科技更惨,比年内高点跌了几乎是60%。如果是年初买了易方达中概互联50ETF「513050」,到现在基本是亏了接近40个点。难怪都叫它中丐,丐中丐了,可惜基金经理余海燕是个女同学,要不非得给捧成丐帮帮主不成。

图片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今年以来港股基金就像是在危险边缘试探的水鸟,不断试探投资者的底线。2020年港股基金赚了不少,21年大多数给吐回去了,港股基金还值得我们的关注吗?我们是上车还是下车呢?

1、港股新经济比重正在飞速的提升。如果说中国的经济转型带来了GDP增长的放缓,以及高质量的发展,那么金融方面的调整在港股市场是显而易见的。港股以前是地产啊、银行这些占了不少的比重,自腾讯、美团、小米等崛起后,新经济所占比重逐步加大。今年包括微博等等回归的话,都会落到港股的市场,虽然现在回来很多都面临着破发,但回来的还是越来越多。在2021年互联网为代表的的新经济受到政策的影响可是很大的,包括互联网平台、教育等等一系列的重拳把估值给砍掉了不少。看美团的季报,3季度都亏损了不少,在疫情以来还是不多见的。在今年旧势力退去,新经济起来,还需要时间。地产挤泡沫,平台整顿,教育新规,后面还有需要解决的医药的问题,都会在港股体现出来。未来值得期待,不过短时间内的整合是避免不了的,需要超过半年的时间,房地产接近尾声,其他的进展各不相同。

2、疫情的拖累。如果说房地产和互联网平台是政策导致的,那么消费就是受累于疫情了,今年的港股消费数据一直不怎么好。本来11月份的时候港股消费大概有两周的时间是在慢慢攀升的,谁知道新的病毒变种奥密克戎一来,又停滞了,后面能不能在元旦春节这个消费旺季打个翻身仗,还需要观察。

3、共同富裕大主题下的大工程。这两年新发的基金,基本上都会配一些港股的仓位,范围在0-50%,一个是财富管理的需求到这个阶段了,需要配置一些海外资产,如果海外那就先配一些港股这样能够逐步的过度一下。毕竟既风险可控,又肥水不流外人田。

像今年张坤的基金110011,增加了不少的港股仓位。但是A股消费不振,港股起不来,导致今年坤坤从顶流变成了末流。但是大方向是没错的,从动作上来说,也是一种监管意志的响应。

说了三点可能不是很全面,就当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思考吧。我们再考虑一个根本的问题,在当今世界通胀横行的年代,指数高了好还是低了好?这两年,港股比起A股、纳斯达克都差了不是一星半点。A对于H的溢价,已经高于近十年90%的时间。

也不是完全没有好消息,今年前10月,QDII基金规模增幅达到51.55%,从年初的不到1300亿元迅猛增至10月末的1900多亿元。港股QDII占QDII的规模在45%左右。到了年底,资金的流动开始了,不过也仅仅是很少的份额,绝对值还不算什么,比起当年李首席预测的3000亿差远了。

在弗里曼看来,当下的时点,不如我们静观其变,还不到出手的时间。如果已经有了一定的仓位,有了一定的亏损,那么我们就拿着,当然如果你其他版块的比重很小,也可以部分赎回转移到有成长的版块。如果还没有仓位,那么也不用着急下手,大概率调整还在继续,还需要时间。

韭菜热线原创版权所有,发布者:弗里曼,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crx.com/7159.html

(0)
打赏
弗里曼的头像弗里曼管理团队
上一篇 2021年11月29日 23:40
下一篇 2021年12月5日 14:39

相关推荐

  • 2025 年美国股市和经济展望

    由 Liz Ann Sonders, Charles Schwab 的 Kevin Gordon, 12 月 11 日 24 日 我们常常嘲笑关于“市场厌恶不确定性”的评论……仿佛曾经有过确定的时期。但当我们为 2024 年画上句号并展望 2025 年时,这次的不确定性或许超出了常态的范围。 祝你弄明白这个 当选总统特朗普的政策提案一直引发激烈辩论,但围绕这…

    2025年1月1日
    2400
  • 2025 年全球市场展望:Mechazilla 时刻

    由 Russell Investments 的 Andrew Pease, 12 月 12 日,2024  执行摘要: 我们预计美国将在 2025 年实现软着陆,经济增长保持在趋势水平 2.0%左右。在美国之外,我们认为增长可能仍将面临压力,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以及关税将对欧洲和亚太地区造成影响。 我们认为,在美国大选之后的动态、改善的盈利状况以及有吸引力的估值…

    2024年12月26日
    2200
  • 2025 年为何多资产配置可能更合适

    由 Janus Henderson Investors 的约翰·刘易斯, 12/16/24   关键要点: 强劲的美国经济势头和联邦储备(美联储)的降息周期将推动固定收益回报在未来一年中提升。 多资产类别提供了中高个位数的有吸引力的收益率,我们认为多资产策略可能更好地访问固定收益市场中广泛的机会。 此外,我们认为在 2025 年将资金配置在相对估值较低的板块…

    2025年1月3日
    1800
  • 一个口径的变化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今年的统计局的报告一直在提一个「两年平均」的概念。 「两年平均」的说法基本贯穿了今年一整年,从一季度开始,基本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所有的维度,都会用两年平均这个视角去进行审视。比如说GDP、比如说按照产业统计的数字,按照规模统计的数字等等。 我们今天当然不是来讲统计学的,2020年因为疫情的原因,股市被注入了超高的流动性从19年起…

    2021年9月30日
    34300
  • 新能源VS人工智能,倒车接人还是教你做人

    今天光伏、锂电新能源版块大涨,在酝酿了一段时间以后开始向上突破了。弗里曼的观察,每年冬天一过,天气开始暖和的时候,光伏似乎都会有不错的收成。听起来像是玩笑,可实际的走势还真差不多。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新能源大涨,有的基金涨了8+%;人工智能跌,基金就跌了4+%,更不要说个股了。 那为什么新能源忽然又行了呢?赛道彻底切换了吗?手里的人工智能要出了…

    2023年4月27日
    161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客服
客服
关注订阅号
关注订阅号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