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投资交增值税吗?个人资产怎么查?
-
一、正面回答
无形资产出资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无形资产出资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按评估价值减去成本税费后的余额为所得额按20%税率计算个人所得税。如果金额大一次缴纳有困难,可以向主管税局申请分5年缴纳。值得注意的是营改增后,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应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时,应按规定缴纳增值税及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并且还同时代扣个人所得税。
二、分析详情
由于依照本决定第一条的规定改征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而增加税负的,经企业申请,税务机关批准,在已批准的经营期限内,最长不超过五年,退还其因税负增加而多缴纳的税款;没有经营期限的,经企业申请,税务机关批准,在最长不超过五年的期限内,退还其因税负增加而多缴纳的税款。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三、无形资产投资作为注册资本的好处有什么
可以缓解新办企业和要求增资扩股的企业注册资金不足的困难。一些想新办企业的人,由于资金不足而难以开办新公司时,可以用无形资产作为一部分注册资金进行注册,特别是一些高科技类的企业,更是如此;一些企业由于注册资本过低,从而给企业的营销工作带来困难,希望增加注册资本,但是又缺乏资金,这时就可以用无形资产作价投资入股来解决这个困难。其次,根据目前的政策,以个人拥有的无形资产投资入股时,不需要纳税。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准予扣除。从而减少了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减轻了企业的税收压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这些无形资产逐渐转变成了资金。此外,技术资产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力量,因此无形资产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1年前 -
交。根据查询增值税相关资料得知,进口无形资产交增值税。增值税征收范围,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加工、修理修配劳务,销售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以及进口货物所得的收入。对进口货物或者境外单位和个人向境内销售劳务、服务、无形资产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税额,不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1年前
-
一般纳税人转让无形资产时所涉及的增值税税率为6%或9%,出租无形资产增值税税率为6%;而小规模纳税人转让无形资产和出租无形资产时的增值税征收率都为3%。其中,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企业在完成无形资产的转让或出租并开出增值税发票后,应当在当期的增值税纳税期限内按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税费申报表,同时企业在缴纳增值税后,应一并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以及地方教育附加。
一、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条件:
1、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增值税留抵税额退税。
2、对外购用于生产乙烯、芳烃类化工产品的石脑油、燃料油价格中消费税部分对应的增值税额退税。
3、符合条件的大型客机和新支线飞机增值税留抵税额退税。
二、纳税人注意事项:
1、纳税人对报送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2、文书表单可在上海市税务局网站“下载中心”栏目查询下载或到办税服务厅领取。
3、纳税人使用符合电子签名法规定条件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4、纳税人提供的各项资料为复印件的,均需注明“与原件一致”并签章。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本法。
第三条 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
第四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2年前 - 个人资产调查是为了明确对方资产情况,知晓对方履行债务的能力,也是考察对方是否有转移隐匿财产嫌疑的考察,个人资产调查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动产、不动产、投资、股份收益等等全面的调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方法可以进行个人资产调查。
一、个人资产
1、在我国,指公民通过劳动或其他合法手段取得的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及其他合法财产。其所有权归公民个人。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个人财产。
2、个人资产调查报告财产下列财产情况:
(1)收入、银行存款、现金、理财产品、有价证券;
(2)土地使用权、房屋等不动产;
(3)交通运输工具、机器设备、产品、原材料等动产;
(4)债权、股权、投资权益、基金份额、信托受益权、知识产权等财产性权利;
二、个人资产调查方式
1、法院依职权调查
法院依职权调查是指法院通过自己的调查来发现债务人的财产。在执行实务中,由于债权人常常不能向法院提供债务人财产状况,或者至多提供一些财产线索,法院就需要通过自己的调查来发现债务人的财产。法院具有强制性的调查权,在法院进行调查时,被调查的单位和个人有协助调查的义务,必须合作和配合,如实向法院提 供债务人的财产情况。对违反协助义务的人,法院可以采取民事诉讼强制措施。所以,法院依职权调查是发现债务人财产的极具实效性的方法。
2、申请人提供财产线索
由申请人提供线索是发现债务人财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些申请人在纠纷发生前就与债务人认识,甚至与债务人有过长期的民事交往与合作,他们或多或少了解债务人的财产状况,因此完全有能力向法院提供这方面的情况;另一些申请人虽然在发生纠纷前与债务人素不相识(如交通肇事等突发性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但纠纷发生后,权利人也会留意债务人财产方面的情况,因此也有可能了解到一部分债务人的财产状况。
3、委托律师进行资产查询
依据《民事诉讼法》及《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接受民事案件当事人委托,调查并策划收集有关诉讼及非诉讼证据。
4、在银行进行查询
目前大部分银行都支持通过柜面、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查询个人金融资产,线上查询渠道各家要求不一样,您需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借记卡到开户地任意网点,由银行客户经理为为您查询其名下持有的个人金融产品。该业务仅限本人办理,不能代办。其中可查询的个人金融资产包括,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基金、保险、国债、贵金属产品、第三方存管、账户原油等。
2年前 -
一般来说个人不能随意调查别人的财产,只有经过授权的特定机关才可以查询,如果确有需要,可以委托律师进行查询。其中个人名下的银行存款,需要法院授权才可以去查询,如果别人欠你的钱款,可以要求法院查封对方账户。个人名下的车辆信息,可以去当地的车管所进行查询,当然了,查询信息需要出具相关的证件、证明才可以。个人名下的房产情况,需要去房管局进行查询,房管局都有自己的房屋管理系统,能够一目了然的查询到你需要的信息。另外也可以去证券公司,查询个人的股票账户,通过股票账户,可以了解到个人的股票证券情况。需要提醒的是,查询别人的信息,一定要有合法的用途,通过合法的手段,不要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第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侵犯。2年前 -
法律分析:查询个人全部财产一般可去银行查询,若是有其他动产、不动产以及公司资产的,可以去车管所、房产局、工商局等处查询。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百一十八条 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查询、复制不动产登记资料,登记机构应当提供。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第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
2年前 -
法律分析:查询公民个人财产信息需有法定事由,向国家司法机关申请查询,比如,在诉讼中申请法院查询对方财产情况。在我国只有国家司法机关例如公安、检察、法院、律师等因工作需要可以在银行查询公民个人财产信息。向法院起诉后,律师凭法院出具的立案通知书,律师证及律师事务所介绍信可查被告房产,车辆等。一旦查实,立马财产保全,以便胜诉后实现债权有保障。不起诉律师也无法查。分别去银行,车管所,房产局,工商局查询 。银行存款需要法院或检查院依据职权调查取证;车管所或交通警察查询车辆信息也是律师凭借律师从业资格证和律师事务所委托函调查等。查询个人所有资产需要法院、律师和当事人密切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国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客体,包括:1、合法收入。这是公民取得财产的来源。2、合法收入还包括公民依法参加民事流转或依继承取得的财产。个体劳动者从事个体经营合法取得的收入,主要是劳动收入,也包括在合法收入之内。3、储蓄。是受法律保护的个人财产,公民将货币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实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只有公安、司法机关在侦查、起诉、审判案件必需时,才可依法定手续查询。4、房屋。也是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客体。公民个人所有的住房,允许依法出租、转让。国家建设需要征用时,应依法给予妥善安排,即给房屋所有人相当的房屋,或者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发给补偿费。5、其他合法财产。这主要是生活资料,但不限于生活资料,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都可以成为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实体。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三十五条 受委托的律师根据案情的需要,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或者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律师自行调查取证的,凭律师执业证书和律师事务所证明,可以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与承办法律事务有关的情况。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