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固定资产印花税吗?无形资产怎么摊销?

理财 53

回复

共8条回复 我来回复
  • 小南的头像
    小南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可以采用直线法、产量法和加速摊销法。

    一、直线法

    直线法又称平均年限法,是将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均衡地分配于每一会计期间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无形资产年摊销额=无形资产取得总额/使用年限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简便,易于掌握。缺点是就符合会计的客观性原则和配比原则的要求而言,不够理想。对稳定性强的无形资产,如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适合采用这种摊销方法。

    二、产量法

    产量法是指按无形资产在整个使用期间所提供的产量为基础来计算应摊销额的一种方法。它是以每单位产量耗费的无形资产价值相等为前提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每单位产量摊销额=每期无期资产摊销额=每单位产量摊销额×该期实际完成产量

    如果无形资产在整个使用期间所提供的工作量可以采用产品的生产产量或工作时数等进行确定,则适合使用这种摊销方法。

    三、加速摊销法

    加速摊销法是相对于每年摊销额相等的匀速直线摊销法而言的,是无形资产在使用的前期多计摊销,后期少计摊销,摊销额逐年递减的一种摊销方法。采用加速摊销法,目的是使无形资产成本在估计使用年限内加快得到补偿。加速摊销方法有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1年前 0条评论
  • 马傲的头像
    马傲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法律分析: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摊销是这样规定的 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计入损益。如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了相关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该无形资产按合同规定受益年限或法律规定使用年限或合同规定与法律规定受益年限中较短者作为其摊销年限进行摊销,再或者,合同、法律均未规定,则摊销年限不应少于10年。笔者认为如此处理还欠妥当。正如企业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要充分考虑该项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并根据科技发展、环境及其他因素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也不能如此简单的全额直线摊销,而应有些变化。但这也必须建立在对无形资产的重新分类之基础上。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第六十七条 无形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摊销费用,准予扣除。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作为投资或者受让的无形资产,有关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规定或者约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摊销。外购商誉的支出,在企业整体转让或者清算时,准予扣除。

    2年前 0条评论
  • 诗的头像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无形资产摊销是对无形资产原价在其有效期限内摊销的方法。无形资产摊销一般采用直线法,摊销时直接记入“无形资产”科目的借方,无需另设摊销科目。无形资产原价减去无形资产的余额即为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数 额。为了提供企业无形资产计提摊销额的有关数据,企业更换旧帐时,要注明每项无形资产的原价。

    无形资产摊销的主要特点及条件

    无形资产摊销的开始月份为当唯培月;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为直线法;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一般为预计使用年限;无形资产摊销时,残值应假定为零。

    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投资或者受让的无形资产,有关宽山闹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规定或者约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摊销;外购商誉的支出,在企业整体转让或者清算时慎罩,准予扣除。

    2年前 0条评论
  • 王尊的头像
    王尊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还应扣除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应当视为零,但下列情况除外:

    (1)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

    (2)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

    企业摊销无形资产的年限,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

    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无形资产在使用和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同于有形资产的特征:

    1、非实体性,一方面无形资产没有人们感官可感触的物质形态,只能从观念上感觉它。它或者表现为人们心目中的一种形象,或者以特许权形式表现为社会关系范畴;另一方面,它在使用过程中没有有形损耗,报废时也无残值。

    2、垄断性。无形资产的垄断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些无形资产在法律制度的保护下,禁止非持有人无偿地取得;排斥他人的非法竞争。如专利权、商标权等。

    有些无形资产的独占权虽不受法律保护,但只要能确保密秘不泄露于外界,实际上也能独占,如专有技术,秘决等;还有些无形资产不能与企业整体分离,除非整个企业产权转让,否则别人无法获得,如商业信誉。

    2年前 0条评论
  • yanlang的头像
    yanlang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法律分析:购入固定资产需要交纳印花税。有购销合同的,按购销合同金额的万分之三计税贴花。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订立、领受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的行为所征收的一种税。因采用在应税凭证上粘贴印花税票作为完税的标志而得名。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三条 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

    2年前 0条评论
  • 杨茗伊的头像
    杨茗伊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购入固定资产,如果有购销合同或者有产权转移书据,需要交纳印花税。购销合同或者产权转移书据、营业账簿、权利、许可证照等凭证,都属于印花税的应纳税凭证。有上述凭证的,就需要缴纳印花税。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第二条
    下列凭证为应纳税凭证:
    (一)购销、加工承揽、建设工程承包、财产租赁、货物运输、仓储保管、借款、财产保险、技术合同或者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
    (二)产权转移书据;
    (三)营业账簿;
    (四)权利、许可证照;
    (五)经财政部确定征税的其他凭证。
    第三条
    应纳税额不足1角的,免纳印花税。
    应纳税额在1角以上的,其税额尾数不满5分的不计,满5分的按1角计算缴纳。
    第四条
    下列凭证免纳印花税:
    (一)已缴纳印花税的凭证的副本或者抄本;
    (二)财产所有人将财产赠给政府、社会福利单位、学校所立的书据;
    (三)经财政部批准免税的其他凭证。
    3年前 0条评论
  • 萱儿的头像
    萱儿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新购固定资产或者清理固定资产时,如果与别人订立购固定资产合同或者清理固定资产的劳务合同,需要对这合同的订立行为缴纳印花税。如果不订立合同则无需缴纳印花税。

    如果购置固定资产印花税采取核定征收,按照固定资产科目新增部分的金额乘以万分之三计算缴纳印花税。如果购置固定资产按合同据实征收印花税,则交纳购销合同印花税,购销合同印花税税率为万分之三元。或者直接在合同上贴足印花税票并注销这样也是缴纳印花税。

    如果未采取核定征收,也没有订立固定资产购销合同,那么暂时不用缴纳印花税。印花税是一种兼有行为性质的凭证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的凭证征收的一种税.。

    现行需要缴纳印花税的应纳税凭证有:购销、加工承揽、建设工程承包、财产租赁、货物运输、仓储保管、借款、财产保险、技术合同或者具有合同姓质的凭证;产权转移书据;营业账簿;权利、许可证照;;经财政部确定征税的其他凭证。

    扩展资料:

    各合同印花税的贴花比例:

    购销合同按购销金额万分之三贴花。加工承揽合同按加工或承揽收入万分之五贴花。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按收取费用万分之五贴花。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按承包金额万分之三贴花。财产租赁合同按租赁金额千分之一贴花;税额不足1元,按1元贴花。货物运输合同按运输费用万分之五贴花。

    仓储保管合同按仓储保管费用千分之一贴花。借款合同按借款金额万分之零点五贴花。财产保险合同按保费收入千分之一贴花。技术合同按所载金额万分之三贴花。产权转移书据按所载金额万分之五贴花。

    记载资金的账簿,按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总额万分之五贴花,自2018年5月1日起,减半征收印花税。其他账簿自2018年5月1日起,免征印花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花税

    5年前 0条评论
  • 小刚丶的头像
    小刚丶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评论
    印花税是一种行为性质的“凭证税”。这里所说的凭证,是指合同、书据、账簿和权利证照。
    新购买固定资产,如果签订了购销合同,那就要按合同所载明金额的0.03%交纳印花税;如果没签合同,那就不用交纳印花税。
    12年前 0条评论
客服
客服
关注订阅号
关注订阅号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