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净资产多少算富人?如何理解资产配置?
-
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统一答案,因为富人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韩国郑森也同样如此。
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人特别喜欢去比较收入的问题,同时也会把收入和资产当成衡量自己幸福的标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人的收入水平各不相同,个人净资产的总量和构成也不一样,一个人的幸福水准其实和这个人的财富并不能直接挂钩,富人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于你问的这个问题,我会从以下几点做具体解答。
一、韩国的富人的个人净资产至少需要在5400万元以上。
我曾经看过关于个人净资产的文章,在韩国,如果一个人的总资产规模超过100亿韩元,并且年收入在3亿韩元以上,这个人就可以称之为富人了。如果换算成人民币的话,这个人的个人净资产规模需要达到5,400万元以上,年收入需要在160万元以上。
二、富人的概念本身就非常模糊。
正如我在上面所讲的那样,每个地区的富人的概念都非常模糊,市场上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可以衡量这个人的贫富与否。对于高核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人来说,一线城市的人的生活开支比较大,所以一线城市的富人标准可能会更高一些。对于其他小城市的人来讲,因为他们的生活开支很少,虽然他们的个人性资产规模没有达到一线城市的人那么多,但他们也可以称之为富人。
三、个人净资产本身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之所以会这喊念亩样说,只要是因为没有哪个人会把天亮的个人净资产全部换成现金,很多人的个人净资产是以房产和股票的形式来存在。也正因如此,一个人的个人净资产很难在短时间内变现。所以如果我们去衡量一个人的财富标准的话,财富的概念本身就没有统一答案。
3年前 -
一般来说,要同时满足2个条件才算是有钱人:一、个人净资产达到或者超过2000万;二、同时稳定年收入大于100万(最少连续在3年以上)。
中产阶级不是有钱人
2005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份最新调查结论:“6万元-5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的标准。”在我国,“中产”首次得到了这样清晰的数字化界定。
为什么说,一年收入6万元-50万元,不能算是有钱人呢?
按照中等城市的生活消费水平,一个四口之家,每月的吃饭消费是五千元,孩子营养费或者学费、各种培训费的支出为五千千元、房贷八千元;车贷五千元,交通费车子维修费,车险、寿险各种保险费每月至少八千元;礼尚往来、女人化妆品、护肤、美容支出每个月五千元。家庭成员衣服鞋帽等消费支出两千元,不在保险包赔范围的看病支出每月两千元,每年一共支出48万。
算上各种意想不到,没有列入的支出,一年收入50万,只能说是讲究够用,而那些收入不足五十万的,可以说是入不敷出,因为好多消费都是刚性的。
客观地说,那些年收入百万的,别说在一线城市,就是在二三线城市,也只能算是中产阶级,不能算是有钱人。
不过,不同的地区衡量富人的标准也不同,比如一线城市,富人标准是拥有一亿以上资产的算是富人。
而在二三线城市,你的固定资产要在千万以上,年收入要在千万以上。
在四五线城市,只要固定资产有五百万,年收入百万,就可以算是有钱人。
无论工资高低,只有你有房租、股票、商铺,股权,有稳固的收入;有高质量、高水平的上流社会的生活;有豪宅、有豪车,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可以用保姆,除了各种开销每年都有百万盈余,才算是有钱人。
按照这个标准,那些月薪几万到十万的蓝领、白领不算是有钱人。
实际上,中国的有钱人都是效益好的私企老板、民营企业老板、房地产开发商、从事各种教育的投资人、国足和个俱乐部球星。
在不同的标准之下,有钱人的定义和标准是不同的,其实原本就没统一的标准去衡量。
只要辛勤劳动,靠双手和智慧去创收,做守法公民,心态平和,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善于量入而出,精打细算;每个人都能过上“富有”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而内心精神世界的富足,才是我们的追求,金钱是身外之物,一切顺其自然,不去强求,知足常乐,才是真正“有钱人”。
4年前 -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富人的定义。所以想要知道中国目前有多少资产才算富人,有多少人能够达到,要根据以下这几点才能够看得出来。
富人的定义。富不单单代表了富裕而富裕也代表了衣食住行的条件比普通人要优越很多生活的质量要比普通人高很多,而且也拥有非常丰富的物质资源。所以富人就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的那些生活水平很高,没有经济压力的人。
时代不同富人的定义也不同。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万元户就相当于富人,而且手里有一个大哥大,那绝对是富人中的富人。从现在往前数10年手里拥有100万以上的人也算是富人,但是现在你手里有100万,只能是普通人,而很多人还不如普通人。
地区不同,富人的标准也不同。在一线城市拥有房子,车子不算富人,存款达到1000万以上的算是有钱人,但是在二三线城市里,如果拥有300万人民币就可以算得上富人。在农村如果说有房产有车,手里的存款超过了100万,也可以称之为富人。
胡润福不保的标准,把很多人排在了富人之外。湖人研究院有一个标准只有身家超过600万以上的人才,算是富人。但是在2017年,超过拥有600万资产的人才167万。像这种标准,还没有超过全国人口的1%。
所以要来一个精确的数字,说中国有多少资产才算富人,真的不好确定。因为每一个人的财富值和每一个地区以及每一个时代的财富值标准都不一样。
5年前 -
一般说来,净资产达到600万元至1亿元属于富人或富豪,有人统计过中国的富人大概是500万左右。其实,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富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比如在上海北京净资产超过600万的比比皆是,而在一些四五线城市,能够拥有100万净资产就是一个妥妥的富人。5年前
-
国际上通常是把身家在1000万元至10亿元之间的人称为富人的。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中国目前个人净资产达到600万元以上的高净产值人群达到4000万人,平均年龄为39岁。其中亿万资产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有10万人左右,平均年龄为41岁。富人应该有一套像样的房子。一两部车子。年收入是当地平均工资的五倍。存款和理财产品等可流动资金应该是当地年平均工资的十倍。5年前 -
资产300万——500万普通人里面的优秀
资产500万——1000万有钱
资产1000万——5000万有钱人
资产5000万——1亿富人
资产1亿——10亿富豪
资产10亿——100亿贵族
资产100亿以上的都是商业大亨
但是,钱并不能完全评价一个人的价值!6年前 -
1.资产配置的意义
大卫·史文森在《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和《不落俗套的成功》中阐述的资产配置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资产配置+指数化+被动再平衡。
理解这个思想大致包括几个方面:
1).理解各个大类资产的长期收益水平和价格波动特点;
2).理解择时和证券选择的困难,以及它们对总收益的贡献很低,理解配置决定收益;
3).结合自身的资金性质、心理特点等,有一个合理的收益预期;
4).设定各个大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并用指数化投资的方式构建投资组合来实现收益预期;
5).在持有过程中,由于价格波动使得大类资产的比例偏离一定程度时,进行交易使之恢复到既定的比例。
资产配置+指数化+被动再平衡的意义在于一旦理解并按此操作,那么你在投资方面不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只需要注意管理好心理情绪,做到知行合一,就能达到比较不错的收益水平。
另一个意义在于,这个思想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和处理投资的框架,也是一个实践的起点。我们可以先采取“资产配置+指数化+被动再平衡”的投资策略进入市场,如果不愿意深入研究,那么就这样效果也不错;如果确信在此基础上可以优化,就一步步前进。
2.择时之难
在资产配置框架里,择时的意思是主动调整大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史文森用股票基金申购赎回的统计数据来衡量投资者整体的择时能力。申购基金相当于投资者整体上增加了股票配置比例;而赎回则表示减少了股票配置比例,以此来衡量投资者整体的择时能力。统计结果显而易见,投资者整体上在做高买低卖,择时对收益的贡献为负的。
但是,投资者整体不可能跑赢市场,另一方面,股票投资本来就是少数人赚钱。所以上述统计只能说明择时之难,而不能说择时无效。
根据技术指标来择时是很难的。但是如果锚定一些基本面指标,比如某类指数的PB、PE、股息收益率等,据此设定投入股票的比例,则非常可能做到成功的择时。这种择时保证了低估时股票仓位相对较大,高估时股票仓位相对较小,真正做到了大级别上的高抛低吸。
3.证券选择之难
在资产配置框架里,证券选择是指偏离指数化而进行主动选择股票来购建组合。史文森主要通过主动型基金与指数基金的业绩对比并没有明显优势,说明了证券选择之难。我对此毫不意外,如果统计的是“格雷厄姆部落”的那些价值投资者的业绩,结果又是另一番景象,他们个个都是证券选择的高手。
证券选择确实很难,从收益来源分解来看,在统计主动证券选择的收益时,只有超越指数收益的那部分才算作证券选择贡献的收益。这个定义本身就对证券选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为什么说配置决定收益
为什么说配置决定收益,为什么说统计表明资产配置贡献了90%以上的收益?
正如刚才提到如何计算证券选择的收益贡献那样,超过指数收益的那部分才会算作证券选择的贡献。对于择时来讲也类似,以既定的股票比例为基准,择时(调整股票比例)的结果超出基准收益的那部分才算作择时的收益贡献。
再考虑到投资七亏二平一赚的残酷现实,那么大量样本的统计结果出现“资产配置贡献了90%以上的收益”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告诉我们,择时和证券选择很难,靠资产配置就能取得投资成功。
5.择时和证券选择的意义
尽管如此,择时和证券选择对于积极投资者仍然是有意义的。一般地,从风险和收益来衡量,择时或证券选择可能带来的好处是:
1).在风险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提高了收益;
2).在收益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降低了风险;
3).降低风险的同时提高了收益。
其实不仅这些,只要能带来足够的好处就是值得的,可能还包括:
4).在风险和收益差不多的情况下缩短了投资期限,适用于到期后仍能有较好的再投资选择,提高了周转率;
5).在风险和收益差不多的情况下换到了期限更长的证券,前提是这个收益率很满意愿意长期持有,避免到期再做决策的麻烦;
6).在风险和收益差不多的情况下降低了波动幅度,有利于心态稳定;
7).在风险和收益差不多的情况下构建的组合是自己更熟悉和善于把握的。
6.择时 vs. 证券选择:积极投资者的努力方向
在我看来,从基本的资产配置框架出发,择时比证券选择更容易掌握和操作。就如前面提到的用指数的PB作为锚进行股票比例的主动调整,涉及的知识不多,主要是理解和实践。但证券选择涉及的知识就太多了,没达到一定的水平前只会适得其反。
从资产配置框架出发,积极投资者的努力方向首推择时,即根据估值水平调整股票比例;另一个可选方向是研究各类风险套利机会,以及类似网格交易等系统化的操作策略;最难的是主动选股。6年前 -
分散投资不等同于资产配置,那么如何进行资产配置,展恒为您解析。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做投资?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理财?是为了实现个人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在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最终让金钱成为我们追求幸福、自由生活工具。
简单说就是“钱生钱”当然是要越生越多,别生着生着,蛋没捞着多少,鸡没了!在做投资之前我们要设定预期收益目标,这点很重要,非常重要,这里的设定目标不是简单的定个收益的数字而是包括两方面,后面会谈到。设定好目标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简单的分散投资,并不能完成,这就需要如何进行资产配置!如果我们是想拿鸡蛋到集市上去卖,我们应该分散装在不同的篮子里,但是如果我们想做成卤蛋,那还是一起会比较好,因为这样成本会低很多!
所以我们要先设定目标!但是我们知道投资是概率事件,投资的本质就是不断地提高赚钱概率而降低赔钱概率的过程。分散化投资对不同投资品种赚钱的概率大小不作区分,寄望于某些品种的上升来抵消某些品种的下降,通过社会整体进步获得平均回报率。也就是说它还是有概率的,虽然分散了风险但并未做控制或抵消;而如何进行资产配置追求的是“提高确定性”,也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分析各类资产赚钱概率的大小,对于赚钱概率大的资产,加大其配置比例;对于赚钱概率小的资产,哪怕后来证明可以带来很高收益,也要降低配置比例甚至不予配置。
更多您可以参考我们网站的内容。8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