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就是机器人吗?人工智能有意识吗?
-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并对物质作出反应。
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是人类大脑的功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
人工智能的“意识”是基于它所在的身体和它内部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有反应。这种反应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当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突破人类的局限,产生主动认识和改变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3、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性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扩展资料:
一、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1、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意识和智能有关。
由于意识是身体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根据控制论的理论,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模拟人脑的一些功能,机械化地进行人类的一些智能活动,这就是人工智能。
2、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模拟人类思维的信息过程,实现人类智能的体现。
虽然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活动,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人脑的功能,但人工智能不会成为人类的智能,而只是人类的意识。
二、意识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
1、本质区别:
人工智能是对思维的模拟,而不是人类思维本身。并不把“机器思维”等同于人类思维。认为能超越人脑思考是没有根据的。
人工智能是一种无意识的机械和物理过程。人类的智力主要是一种生理和心理过程。
2、不同的特点:
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交性。人类的智慧和意识形态是社会性的。
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类意识所特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类的头脑提出新的问题,创造新的发明。
2年前 -
人工智能有没有自我意识,相当于问人有没有灵魂一样,是个哲学问题。自我意识是终极的主观体验,是不依赖任何经验,不被主观因素损限制,且不由任何物质和能量构成。相对的,自我意识是人感知物质的前提。也就是说,任何由数据和算法堆积的人工智能都不具有所谓的自主意识。
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不排除在百年之后,人们像科幻片里一样,研制出一种能完全取代人脑神经的物质,人工智能在那时才算真正具有了 “自主意识”。
1、人工智能的本质就不属于意识范畴
人工智能是研究用机器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科学。它撇开了人脑的内在结构和意识的社会性,而只是把人脑作为一种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信息的接收、记忆、分析、控制和输出五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用相应的部件来完成这五个过程,就构成了人工智能或电脑。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甚至可以超过人的部分思维能力,但是人工智能的言行是一种无意识的机械和物理过程,人类意识主要是生理和心理过程。从本质上看,人工智能就没有和意识相交叠的部分。
2、人工智能是完美的人类助手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工智能如今已渗透到各个行业之中,为不同岗位的人们提供了便利。比如苹果siri、微信等智能软件、新闻阅读软件,依赖人工智能向用户精准推送适合该用户的新闻内容;还有自动驾驶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更是我们身边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解放了大量人力,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它为人类所造、也为人类所用,是现在以及未来最完美的人类助手。人类和人工智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相互合作,才能通往更美好的未来。
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人工智能,不会是和人类意识最接近的“物种”,不会是人类意识的继承者。不排除机器能够表现出很像有人类意识的举动,配上一个像人的外表来让你觉得很温情,但那不是人类意识。没有人会看到同一片风景,就算立于同一个山巅,不同的人,都在透过不同的人生,看到不同的风景。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无非是透过亿万人的人生去进行收集数据,去识别风景。
3年前 -
可以产生自主意识。人工智能这门科学其实就是属于计算机科学之中的一部分,而且人工智能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不过人工智能其实本质来说应该是对人的思维信息过程的一个模拟处理,人的思维可以分为结构模拟。
还有就是功能的模拟,智能机器可以对于我们人类大脑内部结构以及大脑的相关功能进行模拟,尤其是对我们人脑思维功能进行细微的模拟,现在的人工智能机器在工业等方面已经发挥重要的作用。
很多不可能人类突破的领域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获得一定的成果,几乎在日常工作中所有的工作都是可以通过一些先进的人工智能来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大大的节省了我们人类的劳动。
但是科学家也表示,如果人工智能大量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使用,随之而来的将改变社会的基本劳动力构成,社会上大量的人将随着这种人工智能在工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失去工作的机会,就变成了只能够在家玩儿,慢慢的就会越来越退化,失去了工作的能力和动力。
3年前 -
不全是,人工智能是需要人力、脑力、开发、高等技术与不断的研究和尝试等等一系列超高难度的作业才能完成的科技产品。当然这种研究是得到国家和人们大力支持的发展。它的发展对国际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人工智能也可以定义为高仿人类,虽然不可能会像人一样具有灵敏的反应和思考能力,但人工智能是按照人类的思想结构等等的探索而开发的研究。
人工智能的开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替人类做复杂、有危险难度、重复枯燥等的工作,所以人工智能是以人类的结构来设计开发的,人工智能在得到较好的开发后国家也是全力给予支持。人工智能的开发主要也是为了帮助和便利人类的生活。所以人工智能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是以“协助人类”而存在的。人工智能概念的火热促进了不少行业的兴起,比如域名,许多相关的.top域名已经被注册。
以后可能在很多传统行业,比如银行,会有人工智能帮你得到更好的收益。信用卡或其他的贷款会由人工智能来决定哪些人士可以安全地放贷,而且会还钱。然后再往下人工智能可以开始动了,就可以进入工业机器人、商业机器人,终进入家庭机器人。4年前 -
我认为,不能!
不是信息足够多,信息联网足够复杂,就能够产生意识的。试问,整个地球的互联网为什么没有产生意识呢?之所以有这个错误认识,是人类对于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意识根本就不了解其实质。
首先,我们目前对于自我意识根本就没有了解,简单的认为意识是数据程序,是人脑之中的信息数据,那么就必然得出机器会变成人的结论。一些科学大腕和互联网大腕也这样认为,实际上是荒谬的。
实际上,人的自我意识,并不依赖于这些数据。比如,痴呆的病人还是有自我意识的,他的信息数据减少了很多啊!比如,脑血管病的病人没了一半脑子,但还是有自我意识的,因此,自我意识也不依赖于脑组织的完整性。
因此,那种认为可以把数据上传后人就能在网络中重生也是一样荒谬的。你上传的只是一些数据,和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思考习惯和方式的设定模式而已,绝对不等于活生生的——人!上传上去的,只是一个人的知识,信息等等死的东西。不是有灵气的人。
人类自以为科技很发达了,可是对于生命的本质远远没有理解。不客气地说,人类现在连一片树叶都造不出来,何谈造出人脑具有的意识?
要知道,意识,是宇宙亿万年的一切信息和物质的精华的结晶产物。不是几个硅片,几多电路就能够产生意识了。我认为,硅片电路里面永远产生不了意识。当然,机器人,机器智能的所谓逻辑计算能力,那不是自我意识。那是在设定的程序里面运行。&H%
笔者认为,人的意识,是基于脑细胞,又超越脑细胞的特殊整体时空物质,是灵性的有主动性的存在。这种主动性,乃是基于其反应性,运动性,记忆性,搜索性,聚散性而产生,是宇宙物质进化的巅峰。人类不可能以一堆石头为材料制造出人的意识来,不管这堆石头多么细致,上面的蚀刻电路如何复杂。
以上认识,版权属于本人个人所有。盗版必究。4年前 -
在人类的设想中,未来的机器人可能与人类在外貌上并无两样。机器人甚至已经拥有学习人类情感和性格的能力。
4年前 -
我认为人工智能不会有自我意识。因为人工智能是基于数据的来驯化出解决问题的模型模型,基于大数据来穷尽各种情况的。虽然从数据量中提取的数据的场景可能超过每一个正常人所见,但是人工智能本质上还是基于数据以及通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驱动的,数据之外的场景很难覆盖。而且所有的模型都需要依靠人来训化,虽然很高级,但是这种智能的本质并不是类似于人的生物反应和反射,而是大数据的枚举和穷尽。因此,人工智能并没有自我意识,它本质上还是技术和数据以及人类解决问题的思路进步而带来的产物。4年前
-
目前我们所认识的人工智能叫弱人工智能,必须在人工的辅助下处理一些工作。有自我意识的叫强人工智能,就是完全有自我意识,自我判断力和行动力的一种特殊机器人。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不久就会面试。4年前 -
人工智能会不会有意识取决于人类是否愿意让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思维,很多研究AI领域的专家都不愿意让人工智能产生意识,就好像克隆技术产生的争议一样。5年前
-
从目前的科技技术来看,人工智能只是一些算法和大量数据的集合体,说白了就是通过算法和已有的数据从而找到解决方法,离拥有自由意志还差的非常非常的远。
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往后50年,100年,或者200年,人工智能会不会出现意志,这个谁也说不准,毕竟没人能预知未来。
附上一片参考文章:
从人工智能到自由意志
最近,围绕着谷歌围棋计算机战胜人类的事,又引发一轮关于人类未来的广泛思考。其中,人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是电脑的智慧到底能走多远?以及能否最终超越人类的智慧?在哲学上,这个问题等价于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的问题。或者,按照近年来刚刚流行起来的一个新经验主义观点,人工智能是否真的有模拟自由意志的必要?后一个问题,要比前一个问题更接近科学的经验主义本性,因而也更具实用意义。科学总是具有这样一个特征,无论鸡蛋是否真的存在,科学都要试着做蛋糕。随着蛋糕做得越来越好吃,科学实证主义者们自然会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自由意志也许跟本就是不存在的。退一步讲,即便是真的存在,那么人类也仍然有可能完全撇开自由意志的本质特征,制造出超越人类大脑的人工智慧来。然而,按照形而上学理性主义,研究自由意志是否存在,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这是因为,用自然法则的眼光看,意识的确有点儿太任性。
学术界关于自由意志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关于到底什么是自由意志的争论本身,即关于自由意志的定义的争论本身,甚至超过了‘自由意志是否存在’这一话题本身。一般来说,一谈到自由意志,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同道德相联系。例如,所谓自由,就是想干嘛干嘛而没人拦着。所谓意志,就是驱动我想要“干点儿嘛”的一种意识力量。例如,几乎所有男人的骨子里,都有一个“拥有三千后宫”的意志(不管你们有没有,反正我有)。按照这样的理解,那么自由意志就相当于孔夫子的“随心所欲而不愈矩。”而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的命题,就等价于“给我三千后宫,我也只要一个”这样男人境界是否存在的道德命题。
显然,如果按照上述理解,那么人工智能与自由意就成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事实上,这是对自由意志的一种狭义化。哲学上的自由意志,是指人类的主观意识,是否可以自由于(即独立于)客观自然法则而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自由意志,就有点儿像中国民间所普遍相信的“魂儿”。例如,一个小孩子被吓着了。于是家长便开始为这个小孩找回丢失的魂儿。相信灵魂的存在,以及进而相信它还是可以“出鞘”的,也就相当于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类似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也代表自由意志论的一个典型。
再举一个关于什么是自由意志的例子。我们知道,对于无生命的物质世界,其运动和变化规律,是受一系列自然法则支配的。只要掌握了这些法则,人们就可以依照因果律来预测和计算物质运动轨迹。但是,物理法则,似乎很难用来解释生命的全部现象,尤其是意识行为。例如,如果我们观察一群蚂蚁,它们的爬行轨迹似乎是杂乱无章,无规矩可循的。由于蚂蚁的爬行轨迹是受蚂蚁的意识所控制的。因此按照决定论,只要知道了蚂蚁大脑神经系统的全部状况,包括化学物质分布,以及初始条件等,那么理论上说,蚂蚁的爬行轨迹是可以计被算出来的。但是按照自由意志论,这样的计算是不可能的。
虽然人类可以清楚地解释大脑和生命的物理和化学组成,但是仍然无法用自然法则解释大脑的意识行为特征。例如,就像没有人能够指出“魂儿”到底是由哪些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同样也没有人能够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清楚,意识与物质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如果用人工智能的术语来解释,那就是虽然组成大脑的硬件,全部都是来自普通的化学元素。但是输出的结果,却是完全无法用化学反应方程来表示。只有当计算机能够模拟大脑的这一“灵魂特征”的时候,才算是代表了人工智能的一个本质性的突破。这便是人工智能同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也是容易理解的。虽然说人类的智慧,是离不开经验的。但是另一方面,人的大脑的确又具有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其中的“一”是经验部分,“三”就是非经验的感性超越部分。康德把它叫做先验感性能力。
从这个角度说,就连目前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理解,都还有待于一个本质性的突破。假如未来的某一天,人类的确完成了这样的突破。那么下一代的人工智能计算机应当是什么样子的呢?按照我的预测,首先,人们将会把人工智能的概念,同计算机的概念彻底区分开来。因为到了那时候,人们将会理解,大脑它压根就不是计算机!即便是延续现有的计算机概念,那么最起码它也应当将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体系结构。首先,我不相信二进制代码能够胜任这个任务。
其次,大脑的“算法”与计算机的算法,也存在着至关重要的本质性区别,甚至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东西。例如,大脑的“算法“似乎起码具有如下特征:1。它是高度容错的;2。它似乎是巨多CPU并行的;3。即便是将大脑的逻辑判断能力理解为一系列的精确严密判断,那么其工作方式,似乎也来自于对无限多个精确”if then”语句的某种非精确的模糊综合的结果;4。既然智慧的发展,是依赖于物种延续所具有的及其缓慢的“愚公移山”特征。那么自我复制和遗传接力能力,似乎也是人工智能所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作为最低限度,人工智能的学习功能,也不应当仅仅是记忆库的简单扩充,它还应当包括运行软件自身随时更新,随时编译,随时调换功能。而后者才是代表了大脑智力提高的一个关键特征。
最后,如果沿着上述的思路,让我来想象一下未来基于全新体系结构的“人工智能机”的样子的话,我觉得即便它看上去不会像一个人的脑袋。至少也应当像一个肉球才对
6年前 -
人工智能不能够形成真正形成自我意识,否则的话,那与人就无两样了。这也是人与人工智能最大的区别所在。
人类之所以有意识,是因为自然选择的结果。意识使人类具有某种生存下去的优势,某种可以战胜灾难的能力。如果意识毫无用处的话,自然为什么不把人类进化为一个个的自动机呢?大自然为什么会偏爱像人类这种具有“自主性”的动物,而为什么自然界没有进化出机器?似乎我们可以这么骄傲而且有些幸运的设想,是因为人类比机器更加优秀。在“野蛮”的丛林法则下,一位人类成员在躲避一只豹子的追踪。在这个紧急的时刻,我们的同胞没有忘记使用他最有力的武器:意识的力量。他准确的判断出豹子追来的位置,巧妙的设置下一个布有倒刺的陷阱,然后幸灾乐祸的躲在一株大树后面等着。果然,愚蠢的豹子掉在陷阱里丧了命。意识,又一次拯救了他的生命。
现代的智能设备,由传感器、输入磁带、中心处理器、输出磁带和执行器组成。自动行走的机器人的行为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摄像机或者红外制导的传感器告诉处理器,前面有障碍物,于是根据事先灌入的程序,处理器发出“躲避绕行”的指令,控制转向装置和履带等一系列运动系统完成转向绕行的动作。在这里,算法的作用就是机器人的“灵魂”。机器的所有动作,都是严格按照清清楚楚的是非分明的程序的要求,像解应用题那样一丝不苟的完成,没有丝毫“一时情急”的错误选择或者决定。那么,当这种算法般的灵魂发展到无比复杂精密而有效的时候,是否就会产生出伟大的“精神”呢?如果是的话,那么,大自然的威力无穷的选择,只是赋予了我们一族越来越完美的算法?而且依靠逐步发展的硬件软件技术,我们会最终寻求到类似的美妙算法并把它赋予机器,从而使机器拥有宇宙的终极财富——意识?显然到目前为止,这一切尚未发生。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不能够形成真正形成自我意识,这也是人与人工智能最大的区别所在。7年前 -
会。而且那一天不会遥远,未来50年,人类就能造出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人来。不要以为人类的自我意识多么的不可超越,人类最难超越的就是没有什么是不可超越的这一定理。
不过你也不用太过于恐慌,因为不会出现科幻电影那样机器统治人类的事情发生。因为50年,人类能造出超越人类的机器人,50年人类一样能让人类自己也变得比机器人更强。就像是水涨船高,人们掌握了火的用法,是可能引发火灾,但是火所带来的好处是不会让人类丢弃火而不进步的。机器也一样,人工智能也一样。7年前 -
近期,来自美国和法国的神经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认为,机器不仅能够具备意识,而且他们似乎已经找到了让机器具有意识的方法。
法兰西学院的认知科学家 Stanislas Dehaene、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 Hakwan Lau 和巴黎文理研究大学的 Sid Kouider 最近共同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认为,虽然机器目前尚未获得意识,但是有一条获得意识的清晰路径。 原因何在?三位科学家称意识是“绝对可计算的”,因为它是特定信息处理产生的结果,由大脑硬件实现。
这其中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之类的东西,实际上一个用来体验的部分(“有意识会是什么样子?”)甚至都不需要去实现意识。如果意识真的完全由我们三磅重的大脑计算产生,那么拥有同样质量(大脑)的机器也只存在将生物信息转化为代码的问题。他们写道,目前强大的机器学习技术大量借鉴了神经生物学知识,和这点很像,我们或许可以研究人类大脑产生意识的结构,将研究结果转化为计算机算法,这样也许能制造人工意识。
毫无疑问,从形式到功能,AI 领域已经从我们对大脑意识的认识中受益良多。例如,深度神经网络,这种让 AlphaGo 在与人类对弈的比赛中取得压倒性胜利的算法结构,就有一小部分基于我们的大脑细胞自我组织的多层次的生物神经网络。还有深度学习,能够训练AI系统从数百万个样本中学习,其源自一种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技术,和人们熟悉的训狗类似:如果产生了正确的反应(或结果),就给予奖励;否则就要求它再试一次。从这个意义上讲,将人类意识的架构转化为机器似乎能很容易实现人工意识。只是还有一个大问题。
《人工智能:现代方法》的作者 Stuart Russell 博士在2015年接受《科学》采访时曾说道:“AI 领域中尚未有人在研发有意识的机器,因为我们不知如何着手,毫无头绪。”
7年前 -
未来的人工智能,只要继续发展下去,大概30年内,肯定会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智能水平。到那个时候,拥有自我意识这种人类独有的东西,也肯定是能够实现得。
想想看我们拥有的自我意识,存在于什么地方上?大脑。那么大脑是什么?就是超高数量级的脑细胞互相传递脑神经信号组成的装置。也可以说,拥有智能,拥有自我意识,这类高级思考运算,其实也就是神经信息互相传递达到一个量级后,量变引起质变的一个结果。
从这点来看,只要计算机单纯的做大脑同样的事情的话,模拟大脑思考过程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也是建立神经网络概念的初衷。不过现在还没造出这种拥有自我意识的电脑,仅仅是因为大脑的复杂度之高,目前的电脑还没法完全拷贝大脑的功能而已。但这只是硬件条件跟不上而已,并不是在理论上的否定。
7年前 -
AI是人工智能,不是机器人。大多数机器人都要用到人工智能,比如与人类简单的对答。人工智能现在已经应用到很多领域,比如自动驾驶,市场分析预测,聊天机器人,围棋等。7年前
-
会。
目前人类科技人工智能未能够赋予自主意识,但日后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很有可能的。
首先,人类要开发和掌握自主意识的科技。
其次,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高级的阶段,就有嵌入自主意识的需要。
最后,人工智能被赋予自主意识和人类大脑的科技,于是人工智能也拥有了人类的意识。
8年前 -
无意识,只是注入的应付回应让人感觉像是一种意识,其实并非,而只是现行注入好的一种反应信息
目前貌似还没有能做出有意识的人工智能,除非有思维细胞能够作为意识产生的组织8年前 -
人工智能是意识的产物,现有意识后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决不可能达到意识的水平,决不能替代意识。这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者的辩论。8年前
-
不可能,将来神经网络的研究如果有巨大进步的话,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功能可能很强大,但那也不能说是自我意识,因为不是主观的计算机现在和人脑有很大差别,比如它可以快速计算123的10次方,却难以辨认眼前的东西是不是一棵树,抽象的性质很难用逻辑描述,这也是现在人工智能的瓶颈11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