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港股流动性差?青岛港股票怎么样?
-
港股市场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成熟市场,有着海外机构投资者构成和以中国内地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标的构成,相对特殊的结构对接、高效的再融资制度以及发达的衍生产品市场造就了港股著名的低估值和独特的估值体系。
我们将在本篇中论述港股低估值的主要成因。
1、港股市场整体估值偏低
对比以欧美股市为代表的成熟股票市场和以A股、韩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港股的历史估值水平均偏低。
我们采用最通用的动态市盈率来进行比较,恒指PE在过去5年内徘徊在9至11倍之间。2011至2014年,恒指PE均值为10.2倍;而与之相对应,其他股票市场同时期PE均值都在12.6倍以上,其中,标普500指数的PE均值为15.6倍;亚太地区另一金融中心日本市场的PE均值则高达21.2倍。A股市场虽然在2011年至2014年间PE均值仅比恒生指数高出24.2%,但经历了今年上半年的一轮大涨之后,虽然在7月后出现较大波动,但截至9月23日A股市盈率仍为15.53倍,约为当日恒生指数PE值的1.6倍。对比恒指与标普500及恒指与上证A股的PE比值,经过统计我们发现在观察范围内,恒生/标普PE比值小于1的概率为94.96%,恒生/上证PE比值小于1的概率为92.09%。其中,恒生指数在2008年这段时间的PE值仅为上证A股的40%左右,为历史最低水平。截止2015年9月23日,恒生/上证指数与恒生/标普指数的PE比值均低于0.6。
相较于波动较大的A股,港股市场的估值状态更接近欧美等发达市场。测算恒指、标普500及A股指数的历史PE均值和标准差,其中,标普500及恒生指数的方差/PE均值比例均低于0.3,波动幅度显著小于A股,显示了港股相对较窄的历史估值波动区间。
2、低估值原因一:港股投资者以海外机构为主
港股估值低的首要原因是以海外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结构。
香港是亚太地区主要的金融中心,港股市场也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场。作为高度开放的资本市场也作为全球资产配置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港股的核心参与者主要为来自海外的、以全球配置为目的的机构投资者。
从参与者类别来看,港股现货市场2011至2014年,按成交金额划分40%以上均来自海外投资者,而其中机构投资者为主要力量。在本地机构、本地个人、外地机构、外地个人四个主要投资者类别中,外地机构投资者始终是成交金额占比最大的类别。从外地投资者来源地看,在现货市场的投资者中,来源于美国和英国的投资金额之和占总投资额的一半以上。在2011-2012年度,美国投资者占比约32%,英国投资者占比则约为25%,两者合计则达到了57%。随后美国投资者略有下降,英国投资者比例逐步上升。两者在2013-2014年度的金额占比均超过了25%,是外地投资者中的主要力量。来自于美国、欧洲、新加坡及澳大利亚地区等成熟市场的资金长期占据了现货市场投资总额的约80%,总体来看,港股最核心投资资金来自以欧美市场为主的成熟市场机构投资者。
以海外机构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从以下方面影响港股估值:
其一,海外机构投资者对港股总体投资规模有限。港股是国际投资者全球配置的重要一环,但并非最核心环节。国际投资者配资港股的目的主要在于全球配置目标下对于盈利及风险分散的追求。从2014年全球共同基金及ETF资产的投资结构来看,53%的资产被用于投资美国,而投资非洲及亚太地区的资产仅为11%,其比例远低于相应市场市值占全球金融市场总市值的比例。对港股为代表的亚太地区总体投入资金规模有限,是导致港股这个完全开放市场相对较低流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海外机构投资者带来成熟市场偏好,港股估值参考成熟市场。海外机构投资者多来自于成熟市场,对于港股市场的评估更偏重价值,在估值的给予上也更参照成熟市场。借鉴美国机构投资者结构,呈现资产规模集中度上升的趋势,2014年美国前25大机构投资者掌握全美74%的投资资产,前10大投资机构掌握55%的投资资产,前5掌握43%,集中化的投资结构势必在国际化配置中将更多地融入价值投资及高市值、高流通值的偏好。港股市场作为全球配置中的一部分将受到境外大型投资机构偏重价值的偏好影响。
其三,海外机构投资者更偏好大市值龙头品种。由于香港仅为海外投资者配置资产的地点之一,海外机构无法充分覆盖港股全部标的,更倾向将投资及研究投入更集中在市值大、对经济基本面有代表性且通常是主要指数中的标的。而这些标的往往因为体量大已经成为龙头,相应过了高速发展期并已进入成熟期,难以享有过高估值。而中小标的由于需耗费的覆盖成本较高通常不被海外机构关注,难以分享较稀缺的流动性,因而也常常处于较低估值。
3、低估值原因二:本地投机资金另有去向
港股估值低的第二个原因是进入正股市场的投机资金较少。
一方面,香港股市对投机资金的吸引力较低。港股历史投机氛围较浓,但是在经历了数次大小股灾以及老千股事件,普通股民对于港股投机忌惮较深,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港股正股市场的投机氛围。
老千股作为港股的一大特色,充分利用了港股的再融资便利。典型案例是大股东利用信息不对称,释放虚假利好等消息,吸引炒家大量购入经批股、供股增发的股份后,再通过二级市场操控,以进行圈钱套利。这一过程中小股东的权益被大幅摊薄,老千股的存在使得港股对投机资金的吸引力受限。
另一方面,香港发达的衍生品市场也分流了投机资金。
香港金融市场上的衍生品产品交易额仅次于股本股份,为市场上交易额第二大的产品类型,2010年至2014年衍生权证交易额均值达21593万亿港币。而作为香港特色衍生品的牛熊证,2010至2014年年平均交易额为14680万亿港币;牛熊证类似于期权,能追踪相关资产的表现而毋须支付购入实际资产的全数金额。衍生权证和牛熊证在2014年合计交易额约为33000万亿港币,资金量巨大,分流了大量的投机资金。就参加衍生品交易的交易者类型看,交易所参与者本身参与的交易占据了半数以上。而在非交易所参与者交易中,香港本地个人投资者参与衍生品交易的比例仅低于境外机构投资者。从2011至2014年间,本地个人投资者参与衍生品交易的比例约为本地机构的2.5倍,相较前文提及的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现货市场,代表投机力量的本地个人投资者成为衍生品市场的主角。
从2012-2013年衍生品交易的交易动机来看,以投机为主要动机的纯交易维持在40%以上。细分品种来看,投机性更强的小型恒指期货、小型H股指期货以及小型恒指期权和小型H股指期权纯交易比例均在50%以上,而常规产品如恒指期货、期权及H股指期货、期权纯交易比例也都在30%以上,均显示出港股衍生品较强的投机特性。发达的衍生品市场有效地分流了投机资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正股市场的流动性,从而导致港股市场估值偏低。
4、低估值原因三:再融资便利造成存量资金分流
港股估值低的第三个原因是再融资便利。
香港发达的金融体系和便利的再融资制度,分流了港股存量资金。我们对比了香港与内地上交所的再融资规制,主要差异如表6所示,相较于内地,在香港获取再融资更为快捷方便,所需的时间花费、材料准备等均更少,香港的再融资相比内地更加灵活便捷。对比港股与A股两地市场近年再融资规模占市值比例,2009年-2015年9月A股市场再融资规模占总市值均值为1.39%,而港股该均值则高达4.50%,比例超A股3倍有余。在2014年再融资高峰期,港股全年再融资比例接近7%,远超A股相应的1.6%的再融资比例。较高的再融资比例使得市场中的存量资金再度分流,进一步限制流动性,使得港股市场整体估值偏低。
8年前 -
选股不要去听别人左右,分析股票要多方位去分析,如何分析一只股票的好坏,首先要看公司的业绩,还要看在同类企业的排名,还要看上年赢利和今年一、二季度加半年赢利情况,有赢利才能有分红和每股收益等,在就是看题材,有什么样的题材能够提升公司的业绩,在就是风险,看公司给谁做了担保贷款,有些贷款是承担风险的,你还需了解被担保的公司的业绩。
再就是公司的长远规划。那么这些在最新提示、公司概况、财务分解、经营分解、公司大事中看到。在不熟悉操作的情况下可用炒股软件辅助,像我用的牛股宝手机炒股软件,里面有个牛人榜,可追踪里面的牛人操作提高技术,避免风险。10年前 -
我是青岛人
青岛港建于1892年,是已具有115年历史的国家特大型港口,全国512户重点国有企业之一。由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三大港区组成。现有职工16000人。拥有码头15座,泊位73个,其中,营运码头13座,营运泊位49个。万吨级以上泊位32个,可停靠5万吨级船舶的泊位6个,可停靠10万吨级船舶的泊位6个,可停靠30万吨级船舶的泊位2个。主要从事集装箱、煤炭、原油、铁矿、粮食等各类进出口货物的装卸服务和国际国内客运服务。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是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
十几年来,青岛港始终坚持”质量兴港、科技兴港、实干兴港”的方针,牢固树立”质量、服务、信誉是青岛港的生命线”的观念,不断加强”五个文明”(文明装卸、文明生产、文明施工、文明环境、文明服务)管理。坚持”没有用户,没有货主,青岛港就没有饭吃;货主满意就是质量工作的标准;价格优惠,手续便捷,24小时服务”的三项原则,大力实施”诚纳四海”服务名牌战略,集团装卸运输服务、集装箱核心班轮保班服务、氧化铝装卸灌包服务、原油装卸中转服务、煤炭装卸服务、铁矿装卸服务、外轮理货服务、大件吊装服务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服务”国家级名牌。创出了无论多大的集装箱船舶全部”10小时以内完船”的”振超效率”,并创造了船时效率每小时473.78自然箱和单机最高效率82.4自然箱的世界纪录;创出了铁矿卸船平均每小时卸船6260吨的世界最高纪录”孙波效率”。港口吞吐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2000多万吨增长到2006年 2.2415 亿吨, 在“九五”年均递增近1000万吨、“十五”年均递增2000万吨的基础上,“十一五”开局之年实现了净增3000多万吨的新跨越。 港口外贸吞吐量继续保持全国港口第二位。进口铁矿石吞吐量继续保持世界港口第一位。进口原油吞吐量继续保持全国港口第一位。 集装箱吞吐量完成 770.2 万TEU,提前完成交通部、山东省1995年联合批复的“青岛港总体布局规划”确定的2020年500万标准箱的集装箱的发展目标,跻身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之列。11年前
